写在状纸边上·裁军

2008年5月1日 | 分类: 未分类 | 标签:

话说见过太后,狄公与庞青雲在朝房闲话,小作寒暄,狄公话锋一转,说:“叛乱虽平,可地方督抚个个手握重兵。庞大人,这,太后不放心啊!” 青雲答曰:“山字营带头裁军”。按,俗传曾国藩克复南京,位高权重,以致谣诼日兴,不安于位,他赶紧大规模裁军,以明心迹。窃谓,此皆野老之谈,诛心之论,不足取信。国藩在主观上想不想造反,在客观上能不能造反,答案很明确:看不出,不可能。鄙人尝撰文专论此事,今不赘言。倒是当日裁军的实际情势,不妨略作说明。
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,湘军克南京。七月二十日,国藩即奏请裁军。为什么裁军?第一个原因是省钱。当时湘军总数约十二万人,以每兵月银四两计,则全军每月需饷四十八万两,加上营哨官与统领的办公费及他项杂费又需十万馀两。以年计,则需七百馀万方能维持湘军开销。若统计包括湘军在内的全国兵饷,则年需二千馀万两,而当时政府各项收入合计只有四千馀万,军费支出竟占去一半以上。因此,国藩说:“(军队)所吸者皆斯民之脂膏,所损者皆国家之元气”;确是实话。再说:“裁一勇即节一勇之糜费,亦即销无穷之後患”;也是实情。
除了省钱,还有一个原因,是防止士兵肇乱。湘军不是经制军队,士兵都是“临时工”,南京一破,全军“失业”。老实的,回家继续务农;不老实的,则不甘心,极有可能趁着大乱虽靖而风波未息之时,捞一笔再走,或者要求加薪,或者劫掠百姓,甚者起兵造反。因此,距攻克南京才过了一个月,国藩即迅筹裁军,便是尽量不让士兵有充足时间进行“串谋”,用他的话说,这正是“善聚不如善散、善始不如善终之道”。确实,缴了械,分了众,一声令下,即刻由武装部队“护送”回乡,那些想闹事的士兵根本没有机会造反。
当时主政者是西太后与恭亲王,一个寡妇,一个纨绔,虽皆智商超群、情商过人,毕竟不谙军事,认为在捻军仍未消灭的情况下,骤然裁撤几万人,未敢确信这些人会老老实实回家去。以此,特地向国藩建议,“此辈久在戎行,不能省事,必至随处啸聚为乱”,“不若先汰老弱”,“俟江(西)、楚(湖北)一律肃清,再议裁撤”。如此说话,反倒辜负了国藩的苦心,因此国藩婉拒,云,湘勇多为农民,“有业者多,无根者少,但使欠饷有着,当可安静回籍,不致别生枝节”;执意请求迅速裁军,最终,朝廷同意了他的方案。
省钱与杜乱,是裁军的直接原因,另有一个间接原因,则是淮军代兴,足以填补湘军撤後的国防空缺。国藩云,“楚军出征过久,官秩日高,渐成强弩之末”,“必宜多撤”,而“淮勇锐气方盛”,则“不可轻撤”。有前辈学者将这段话解释为湘军营中盛行哥老会,以致国藩无力控制,遂托辞淮军後劲以为掩饰。其实,成军以来,湘军中即有“会党”(《营制》严禁“会党”、“结拜”即可证明),国藩未尝不知;他既然带了十年兵,怎么控制军中的“会党”,必有心得——事实也证明哥老会在裁军後虽有发动,究非大患。何况,秦汉以来中国,所谓“封建会道门”起事,哪朝哪代没有呢?只要没搞出黄巾军、白莲教的大场面,都算正常。
而且,国藩裁军,计之已熟,至迟在同治元年,他在日记书信中就提到这个计划。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,很正常:修齐治平四门功课,已经循序操演了一遍,及至垂垂老矣,在己,功成名就,在人,既有“接班人”李鸿章又有“竞争者”左宗棠,则军国大事委诸二人可矣,何必拼上老命呢?今人看那个时代,但觉“诸夷环伺,间不容髮”,而自国藩视之,身际中兴,仔肩可卸,正是偃武修文的好时候,此时不裁军,更待何时?

  1. 2014年2月22日21:02
  2. 2014年2月22日22:41
  3. 2014年2月22日23:18

    日知其所亡 » 写在状纸边上·裁军
    air trainer nike http://www.rcd.co.uk/nike/air-trainer-nike.html

  4. 2014年2月23日00:18

    日知其所亡 » 写在状纸边上·裁军
    longchamp outlet http://www.oldcolumban.net/lc.asp?brand=longchamp&id=longchamp-outlet

评论分页
1 ... 35 36 37
本文的评论功能被关闭了.